“裁缝高手”——茶园蓑蛾类害虫识别及防治
乐鱼app成为大巴黎赞助商
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西双版纳综合试验站
一、蓑蛾类害虫的发生为害情况
蓑蛾也称袋蛾、避债蛾及背袋蛾,茶园蓑蛾多达20余种,在云南茶园内茶蓑蛾、大所蓑蛾、茶小蓑蛾、茶褐蓑蛾、白囊蓑蛾为主要种类,广泛分布于各茶区茶园。该类害虫均具蓑囊护身,蓑囊是幼虫利用丝、枝叶碎屑和其他残屑等材质“量体裁衣”制成的袋状外壳,因此,蓑囊的特征往往是识别蓑蛾的重要依据之一。 蓑蛾幼虫移动能力弱,常聚集发生形成“发虫中心”,1平米茶行虫口高达上百头蓑蛾幼虫,都以幼虫取食叶片、芽梢、嫩梗、茎皮为害,取食成褐斑、孔洞 、缺刻和秃枝。4~5月,9~11月,蓑蛾幼虫为害较为严重。
由于蓑蛾有特殊的“蓑衣”保护,因此幼虫大部分可以顺利度过严寒的冬季,一旦开春,气温转暖,便会苏醒取食早春茶叶,幼虫食量大,若茶农稍不注意,可能导致春茶无茶可采。有报道称,蓑蛾幼虫一般在早上6点-10点有一个:Ω叻,下午4点-6点有另一个取食高峰。蓑蛾四龄幼虫取食量巨大,往往可以将茶树吃秃。因为雌性蓑蛾终身不会离开“蓑衣”,其产卵多聚集于一处,因此幼虫孵化后,常聚集发生形成“为害中心”,该中心的茶树往往被啃秃。蓑蛾幼虫和雄虫还会扩散,食性杂。有时候可以从周边的乔木上扩散至茶园:,有时候也会从周边的树木迁移到茶园来:。
二、蓑蛾类害虫与为害状识别
1. 茶蓑蛾
(1)为害症状
以幼虫咬食叶片呈缺刻和孔洞,严重时芽梢、茎皮均可食光,茶树被食成秃枝。
茶蓑蛾为害状
(2)茶蓑蛾识别
蓑囊:纺锤形,老熟幼虫蓑囊长25~30mm,暗色至茶褐色,囊外满贴短截小枝,平行纵列整齐。
幼虫:幼虫多为6龄,老熟幼虫体长16~26mm,头黄褐色,颅侧有黑褐色并列斜纹。体暗肉红色至灰黄棕色。胸部有2个褐色纵条斑,各节侧面有1褐斑。腹背中较暗,各节有对黑毛片,排作“八”字形。
(3)生活习性
幼虫孵化后从护囊排泄孔爬出,能吐丝下垂顺风飘移到枝叶上,后即吐丝结囊,多在叶面上倒立栖息状如铆钉。2龄后幼虫转至叶背取食为害,腹部下垂,悬挂于枝叶下面。1~2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,留上表皮成半透明黄色薄膜。3龄幼虫咬食叶片呈缺刻和孔洞。1~3龄护囊以叶屑作粘缀物,4龄后随食量增大,为害成叶和老叶片,连同芽梢食光,取咬断枝梗贴于囊外,平行纵列整齐。虫龄增大,护囊不断增大,幼虫在囊内可自由转身,爬行取食时,头胸深处,负囊活动,遇惊吓缩体进囊。幼虫老熟后吐丝封住囊口化蛹,羽化后从护囊末端飞出,留下蛹壳半露于排泄孔外。
2. 大蓑蛾
(1)为害症状
以幼虫食叶、芽梢、嫩茎、茶丛被害光秃,局部茶园成灾。
茶大蓑蛾为害状
(2)识别特征
蓑囊:橄榄型,最大长达40~60mm,丝壁厚密坚实,灰黄褐色,囊外紧贴碎叶多,且多为大块碎叶,有时附有1~2根较大的长枝梗。
幼虫:幼虫雄虫体长18~25mm,黄褐色,蓑囊长50~60mm;雌虫体长28~38mm,棕褐色,蓑囊长70~90mm。头部黑褐色,各缝线白色;胸部褐色有乳白色斑;腹部淡黄褐色;胸足发达,黑褐色,腹足退化呈盘状,趾钩15~24个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茶大蓑蛾及蓑囊
(3)生活习性
大蓑蛾许多基本习性与茶蓑蛾相似,初孵化幼虫常常就近取食活动,形成“发虫中心”,
以老熟幼虫越冬,早春不再为害,新一代幼虫8~10月间爆发:η锊,幼虫食量大。
3. 白囊蓑蛾
(1)为害症状
以幼虫蚕食叶片为孔洞,局部地块零星发生。
白囊蓑蛾为害状
(2)识别特征
蓑囊:幼虫蓑囊30-40mm,灰白色,析产,纯为致密丝质,无枝叶贴附。
幼虫:头黄褐色,多暗色点纹。胸背红褐色,腹部黄白色,各节具褐色点纹,臀板深黄褐色。
![]() |
![]() |
白囊蓑蛾蓑囊及幼虫
(3)生活习性
生活习性与茶蓑蛾相同,但发生比较分散,茶丛中、下部虫口相对较多。
三、蓑蛾类害虫防控措施
蓑蛾类害虫防治重在查明“发虫中心”,消灭初发阶段和幼龄幼虫期。
1. 农业防治
“发虫中心”时期进行人工摘除或修剪除蓑囊,并带出茶园集中销毁;结合冬季修剪、石硫合剂封园,对降低虫口密度有明显效果。
2. 物理防治
蓑蛾类害虫具有强烈趋光性,采用杀虫灯诱杀成虫,可降低害虫发生基数。
3. 生物防治
在低龄幼虫期挑治“发虫中心”,选用15000IU/mg 苏云金杆菌水分散剂300~500倍液及1千万PIB/毫升苜核.苏云菌500~800倍液均匀喷湿茶丛和蓑囊。此外,蓑囊类自然天敌较多,如寄生蜂、寄生蝇、白僵菌等,应充分加以保护利用。